是方也,即桂枝汤倍芍药加胶饴也。今脉浮,故知在外,当须解外则愈,宜桂枝汤。
所以然者,大吐、下已虚其中,又发其汗,阳从外亡,故曰胃中虚冷故也。则又当利其小便,使郑重光曰:汤者荡也,即下药也。
反汗出者,肌肉着热,肤腠反开也。一 是集伤寒,则首六经,次合病并病,次差后劳复食复阴阳易,次坏病痉湿暍霍乱,次可汗不可汗,可吐不可吐,可下不可下,次平脉辨脉法,此一书之次第也,首纲领,次具证,次出方,次因误致变,次因逆成坏,此一篇之次第也,首经文,次注释,次集注,次方药,次方解集解,其经文有缺误者,则加辨论于经文之下,以按字冒之,其与本条互相互发明,而非专论本条者,加辨论于本注之后,亦以按字冒之,此逐条之次第也,俾后学了然心目,易于融会贯通,一 金匮二十五章,内有与伤寒文同者,十之一二,虽为重出,然亦间有义别之处,今将伤寒论中已有专注者,则不复赘释,其与本经切要者,必重加发明,以阐扬其旨。
饮入于胃,行气于元府,输精于皮毛,斯毛脉合精,溱溱汗出,在表之邪,必尽去而不留;痛止喘平,寒热顿解,不须啜粥而借汗于谷也。是动则病齿痛肿。
甘草甘平,有安内攘外之能,用以调和中气,即以调和表里,且以调和诸药;以桂芍之相须,姜枣之相得,借甘草之调和,阳表阴里,气卫血荣,并行而不悖,是刚柔相济以相和也。 以身论之,则外为标,内为本;阳为标,阴为本。
凡治病者,必先治其本,后治其标∶若先治其标,后治其本,邪气滋甚,其病益蓄。 濡字上当有「不」字。